後蓮華兄轉告於我,吾一笑置之,歎下士不可以語於道也。
(c)道德的知源于道德心或良知之自知,这点下文续有分析,此处暂不多说。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
吾人既不应流于口耳谈说以为知,则学亦当如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册,第3687页。(参见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再版,第252页)阳明之所以反对说致良知而求之见闻,是想强调在良知的发用与实现中固有见闻之知参与,但此无非是一个不被私意隔断的道德的知与意欲贯彻始终的结果。(84)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40) 或谓阳明将意欲当作行动或行动的开始,有混淆心理活动与物理活动之嫌,但这批评成立吗?阳明自然明白有时意欲(动机)不一定会付诸(物理意义的)行动,因为它有被别的意欲隔断的可能。
《说》: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19) q.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所谓意象哲学,便是中国哲学,是具有中国特质的哲学,是以道为核心的传统哲学,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哲学。
[3](P2139)就能而论,心便是指思维、灵明,一似自性本用,指能用而未用者说,一如镜之能照。故此二者正当相资相取,相与为用,不当自是非他,厚此薄彼。离了概念,结构无以立。此乃笼统而论,要得分明,须就意、象、言分而论之。
[14](P689~691)易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24](P52-56)《庄子》则曰朝彻见独生生。
那么,《周易》如何论道呢?《系辞》曰: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不二就意上观,就万物之同而论,万殊而一理,天人一心。未发已发、本末源流、有无显微、性相体用,以同观之,莫非意象,故曰意象哲学。[15](P2157)纵向底是流行,是随缘之用。
变易者,是阳变阴,阴变阳,是合一说,是流行、流转与发用,乃就生生不息上说。再次,就其时代性与原创性而言。以象观之,三者互收互摄,故曰互摄性。例如,列宁对辩证法之实质便作出如下之概括:概念的互相依赖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概念之间对立面的同一。
卷而藏之,则一也,根源之意也,本之立也。它是以中西哲学与文化之交流、对话为大背景,以国家自强、民族自立、文化自信为宗旨,沿着现代学科理路而建构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哲学。
意-象-言,便是意象哲学的纵向结构,是大道自然之流行,亦是本心自我之开显。二是在传统中,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充分之重视,而只是到了中国哲学之民族性这一时代问题中才得到了彰显。
[3](P1075-1076)道不可离心而言,心不可离道而论。就形而言,心便是思维的器官,《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其一,结构思维与概念思维。一者,易即道,道即心。故结构思维,以结构确定性出发,因此,其概念具灵动性和多相性。此由分殊而理一观之,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哲学的特殊形态,是分殊非一。
始乎结构,立乎中道,成乎圆融。[15](P2227)一卦一爻,足以包无穷之事,不可只以一事指定说。
生生性,便是开来,乃以创生而言,故曰感而遂通。[15](P621)自合而言,意-象-言只是一个易。
之所以能以其认识事物,推测未来,乃因其冒天下之道。夷者,常也,大也,大象无形而恒常不变,故视之不见。
[3](P54)由此,易者即道也,摄贯一切之道。[17](P23)而意象哲学之思维转向则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超越,思维即大道,它们既是本体也是方法。莫非叩两端而竭,取其中者也。中国哲学中的意象包括了这层含义,但远非这一含义。
而之所以称其为结构思维与概念思维只是各自在主次与先后上不同而已。以同一而论,儒释道三家莫不同然,岂得而异。
忽然在这至虚至静之中,有个象方发出许多象数吉凶道理来,所以灵,所以说‘洁静精微之谓易。由上,意-象-言这一纵向流行结构,便演化成空-寂-知这一横向本体结构。
以灵观之,此思维结构实由同而变,由变而通,故具逻辑与方法之功能。《系辞》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交易者,是阴与阳相对,是分开说,是定位、相对与对待,乃就阴阳有个流行底,有个定位底,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来是也。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是本体。卦意本身是无形无象的,只有通过象与辞方可彰显。但是,为何会有这些特征呢?这些特征背后是否存在更为根本的原因呢?经十余年之思考,笔者认为,首先,就思维而论,以上所言,皆征而非质,皆相而非性。
与拒斥和割裂本体与认识恰恰相反,意象哲学本质上正是传统哲学道论的提炼与总结。意-象-言在本质上便是易,以其稳定性故曰不易。
返之,意象哲学便是以易、道、心三者为本体之一贯的哲学,具有思维圆融性、结构整体性与形态意象性三特质的哲学。那么,归藏何处?生长何来?这便是意之本身,非有非无而能有能无,不来不往而能来能往。
故说意-象-言是思维之全体,意是思维之本体。虚者,无形无象也,是本体之超越义。